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

文/范刚   深圳为明学校校长

弥留之际,她要见老师最后一面

2001年9月的一个夜晚,11点多。我刚回到桃园宿舍准备睡觉,手机忽然响了。一位老师在电话里非常焦急地说,她要马上去广州军区医院看望一个病重的学生,想了很多办法没找到车,只好向学校求助。

我马上披衣下床,和司机小郑一起接上她,火速赶去了广州。路黑难找,将近凌晨一点,我们才辗转找到医院。

家长带着我们走到病床前,轻轻地呼唤孩子的小名,告诉她:“老师来了!”我看见孩子紧闭的双眼猛然睁开,期盼地四处搜索,最后落在老师的脸上,便牢牢定住,嘴角泛起了满足的微笑,她伸出消瘦的手,紧紧和老师握在一起。

     老师坐下来陪她聊天,聊同学、聊老师、聊学校、聊身体,聊身体好了之后回来学习的憧憬……那样的激动、幸福和快乐。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……

     当晚,我们没有回学校,就住在了离医院不远的招待所。

     早上7点钟左右,消息传来:孩子永远地离开了。

     我们马上赶到医院,她的父母已经泣不成声……

     我和老师、司机一起推着孩子,搀扶着她的父母,把孩子送进太平间。我看到,孩子的脸非常安详、平静,显得非常幸福。

回来的路上,我们沉默了很久……

后来,老师告诉我,孩子的病危通知书下达后,她的父母问她还有什么愿望、想见什么人?孩子说,其他愿望没有了,只想见见她的语文老师。

      学生叫佘嘉怡,潮州人。老师叫张虹,从建校开始一直在南山分校工作至今。

 

师生心中精神的家园

      这些年,这件事一直珍藏在我记忆深处,经常在脑海浮现,仿佛就在昨天。它带给我有很多、很多感慨、思索。

张虹老师很晚才接到电话,她仅是科任老师,仓促之间又很难找到车,但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,她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,让孩子在弥留之际感受到了愿望被满足的幸福,带着老师和学校给她的温暖、带着美好的憧憬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。

 我想,这就是南山分校所倡导的“为了每一位学生终生发展”的真实写照。学校确实已成为师生心中的精神家园。透过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,我们可以感觉到和顺的师生关系,他们之间的“自由、尊重、信任和关爱”,浓浓的师生情谊已至水乳交融。学校对“学生的当下负责,对学生的生命负责”绝不只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。

      我以为,为明南山学校之所以能走到今天,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教师,有那么一种精神——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,帮助学生铸造灵魂,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,实践着我们理想中富有诗意的教育!